演出介紹
劇情簡介 中國南方某頹敗小城,早春尚寒。少婦周玉紋和丈夫戴禮言的生活淡而無味。戴禮言長期抱病,終日郁郁寡歡;周玉紋只恪守做妻子的責任,與丈夫幾乎沒有言語上的交流。周玉紋喜歡到城墻上走走,有時能在那里待上一整天,沒有人知道她在看什么,想什么。直到周玉紋的昔日戀人章志忱的到來,使她死水般的日子生起漣漪……一番風波后,章志忱決定離開小城。戴禮言夫妻二人一起站在城墻,目送章志忱遠去…… 話劇《小城之春》改編自享譽世界的中國電影《小城之春》。電影由導演費穆于1948 年拍成,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的第一名;2001 年導演田壯壯為向《小城之春》致敬,重拍此片。李六乙導演獲得著名聲樂家費明儀女士提供其父親費穆的珍貴電影劇本手稿及其他相關資料,成就了這出舞臺劇,并將在香港首演。

【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李六乙戲劇工作室 話劇《小城之春》
演出亮點 紀念費穆先生110周年誕辰,今春重返“小城” 費穆,1906年出生于上海,自1933年的成名作《城市之夜》后,相繼執導了《人生》、《春歸夢斷》、《古中國之歌》(京劇戲曲片)、《天倫》等等影片。1942年,費穆先生組建上海藝術劇團,編劇并執導了《楊貴妃》、《紅塵》等舞臺劇。1948年,費穆與梅蘭芳合作拍攝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同年,他執導了由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崔超明等主演的電影《小城之春》,直至1949年5月遷居香港。 費穆先生執導的《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這部作品集中體現了他對于電影本體的精深理解和在藝術表現上所具有的獨特的色彩……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他作品影響了幾代藝術創作者。 2016年,是費穆先生誕辰110周年的日子。恰逢此時,李六乙導演及其創作團隊攜話劇《小城之春》回敬于費穆先生,讓更多人關注費穆先生以及那一代藝術創作者的經歷和故事,不失為一種致敬和回望。 從電影到話劇,《小城之春》登陸北京舞臺 電影《小城之春》由費穆導演拍攝于1948年,1995年該片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2005香港金像獎協會公布“最佳華語片一百部”,《小城之春》成為得票最高的電影。 2001年,導演田壯壯為向費穆先生致敬,曾將電影重拍,成為他極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作品;李六乙導演獲得著名聲樂家費明儀女士提供其父親費穆先生的珍貴電影劇本手稿及其他相關資料,于2011年完成《小城之春》這部作品的改編,并于2015年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完成世界首演;2015年10月,《小城之春》受邀于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2016年4月,為紀念費穆先生110周年誕辰,話劇《小城之春》即將在天橋劇場演出,此番為北京首演。 李六乙導演戲曲功底深厚,他同時也是劇本改編和舞美設計。費穆先生的女兒費明儀女士擔任藝術顧問,并為該劇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手稿和資料。 從1948年到2016年,世界有了太多變化,但李導堅信從電影到話劇并沒有任何代溝,人物的悲憫和思慮、言語中的詩意、當代的審美和哲思、憂傷的美學氣質,看似與現在的生活不同,實際息息相關,作品主題毫不過時。李導說:“這部作品一方面詩化到極致,城墻由書本堆砌而成,古詩詞和昆曲化為人物的一部分表達抽象的情感;布景和道具,觀眾可以看到城墻上搖曳的野草、戴禮言的藥罐真實的一景,等等。” 昆笛由遠及近響起,在舞臺的“滿”與“空”之間,在空間的“虛”與“實”之中,在歷史的“遠”與“近”之外,每個觀眾一定能閱讀到自己心中獨特的“小城之春”。 談及此劇,李導說,這部作品所有的呈現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演員的表演完成。這也就是中國戲曲的精髓,演員構建一切。我的演員擁有這種能力,他們把舞臺上的一切完成了。這個舞臺已經不是舞臺了,是他們寫實的空間,想象的空間,潛意識的空間,心靈的空間……都是通過他們的表演來實現的。 大青衣盧芳,演繹不同人生 曾幾何時,盧芳的稱謂是演員胡軍的太太;近半年,她的稱謂是熱門親子電視節目中“康康的媽媽”。 在這兩個慣常的身份之外,盧芳是一位非常優秀且敬業的職業話劇演員。她自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一直堅守在話劇舞臺。多年來,他與林兆華和李六乙兩位導演不斷合作,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舞臺形象。如林兆華導演執導的《茶館》中的小丁寶,《白鹿原》中的小娥,《大將軍寇流蘭》中的維吉尼亞;李六乙導演執導的《家》中的瑞玨,《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推銷員之死》中的琳達,《萬尼亞舅舅》中的葉蓮娜,等等。近幾年,盧芳跟隨兩位導演的作品不斷在國內外演出,她的表現力和舞臺魅力足以打動任何看過她作品的人。為了飾演《小城之春》中的女主角玉紋,她拜師北方昆曲劇院的魏春榮老師,以及劇中笛師王建平老師學習昆曲。

【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李六乙戲劇工作室 話劇《小城之春》
本劇演員感想 戴禮言扮演者韓青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資深演員,他之前非常排斥這一角色,“太不陽光了,只會很消極的在庭院里曬太陽,終日病怏怏。”韓青笑說。但當他真正入戲,才有了新的體會:“其實在這個舊時知識分子身上,有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諸如痛苦和軟弱。但他同時又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為了成全他人,而選擇去死,卻不問這樣的犧牲是否有意義。”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已經十個年頭的雷佳,擔演章志忱,“這是一個很有熱情的人,與他的哥哥不同,他并不屬于這座小城,但當他回到這一戰后小城時,他又要同時應對朋友之情,男女之情,這些都讓他彷徨。” 雷佳道:“這樣的處境,迫使這個人,即便內心如何澎湃,表面都要沉穩冷靜,我要做到把握人物的糾結心理,還要將愛情中的欲罷不能、美好、稍縱即逝的感覺全部演繹出來。” “女主人公的困境,在如今依然存在。”周玉紋扮演者廬芳說,或許再過一百年,當《小城之春》再被搬上舞臺后,劇中女人對于愛的憧憬、包容,人生的無奈,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還是能感染那個時代女性的糾結之心。
香港、上海演出后觀眾回饋 看著舞臺上的演出,我一直在想,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爸爸在訴說他的心聲……把《小城之春》從銀幕搬到舞臺是有困難的,李六乙不僅保留了原來電影的精華,還用舞臺藝術重新進行了豐富。我相信我父親要是能看見的話,一定會很高興。就好像貝多芬的音樂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繹,但音樂里仍然有貝多芬的性格。 ——費穆女兒 費明儀 看這部戲每一秒鐘我都被吸引著,像在聽四手聯彈,方方面面無休止地對位,實在是過癮。當今這么浮躁、繁忙的社會里面,能夠沉下心來,詮釋一個那么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我向你們致敬。 ——作曲家 譚盾 李六乙改編過不少劇本,這部作品是從電影來的,但他的語言的載量要大得多。依靠演員的敘事,同時也是劇情中角色的對話、旁白、獨白……混雜在一起,六乙用自己的語言給大家講故事,這個故事講得很好,我喜歡。 ——中國劇協主席、演員 濮存昕 我從來沒想到有一種戲,她“靜”的力量有那么大。臺上的演員并不是張揚的,而是靜默的。但就在他們的無聲的對視中,內心情感的起伏和波浪已經在我們心中流淌。 ——竹笛演奏家唐俊喬 一部兩個小時的《小城之春》看下來,仿佛坐竹筏順三峽而下,有急有緩,兩岸風景雖美但始終讓人提著一口氣,不敢放手,不敢放掉理性的思考。這不是一部讓觀眾“享受”的作品,但這無疑是一部經得起推敲的偉大作品。 上海觀眾 June 李六乙讓小城的春天留在杜麗娘的游園驚夢里。即將遠行的闖入者以及茍延殘喘的儒家父權在斷井頹垣里定格成了最后一抹春光,而臺前的演員盧芳聽聞笛聲何處,兀自把《牡丹亭》的唱段唱到晚春深處,如同天鵝的挽歌,唱完謝幕。 ——上海觀眾,許仁豪
主創介紹 藝術顧問:費明儀 編劇/導演/舞美設計:李六乙 舞美設計助理:龔勛 燈光設計:陳俠吉 服裝設計:門曉光 昆曲指導:魏春榮 演員: 盧芳 飾演 周玉紋 韓青 飾演 戴禮言 雷佳 飾演 章志忱 強巴才丹 飾演 閱讀者 宋孟竹 飾演 戴繡 李士龍 飾演 老黃 王建平 飾演 樂手 出品/制作:北京李六乙戲劇工作室 藝術顧問:費明儀 費明儀(Barbara Fei),香港著名歌唱家,電影導演費穆的女兒。江蘇蘇州人,幼居上海, 習聲樂及戲劇,后考入南京國立音樂學院主修鋼琴。1949年移居香港攻習聲樂。1956年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師事奧地利聲樂教授洛特·軒納門下。曾先后兩次參加國際音樂節,在西班牙,瑞士、德國及巴黎舉行音樂會和獨唱會,享譽海外。 1964年,費明儀創辦“明儀合唱團”,出任團長兼指揮。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音樂小組 主席,明儀合唱團音樂總監及指揮、香港合唱團協會主席、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院士、香港民族音樂學會會長、香港中華圣樂團音樂總監/指揮與董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顧問、香港中樂團資深顧問等。200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授銅紫荊星章,2006年榮獲委任為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及2008年6月榮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 編劇/導演/舞美設計:李六乙 李六乙,中國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戲劇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劇作家。他提出的“純粹戲劇”理論及其踐行的戲劇探索被譽為“李六乙方法”,受到廣泛的贊譽及研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稱其為“一個真正懂得中國戲曲藝術的話劇導演”。 李六乙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潛心研究八年戲曲,曾執導富有中國地域特色的多個劇種,被譽為“比其他同行更清醒地窺見了戲曲骨子里的現代性,并把中國戲曲原本就有的藝術的‘現代精神’發揚光大。”李六乙執導的作品涉及戲曲、話劇、歌劇、音樂劇、芭蕾舞劇、現代舞劇。 應邀在眾多國際藝術節演出并委約創作。同時,李六乙也是一位具有持久文學創作能力的劇作家,先后創作多部作品。其著作《李六乙純粹戲劇·劇本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行。 舞美設計助理:龔勛 龔勛,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現任中國國家芭蕾舞團舞美設計師。他創作的《胡桃夾子》被譽為“一個清新、絢麗,包涵中國神韻的一個尋夢空間”。龔勛憑借民族舞劇《天禪地儺》獲得“文華獎”優秀舞美設計獎。作品曾受邀參加布拉格國際舞美展及東京國際青年藝術節。他的作品包括與德國編導泰蘭斯·科勒合作的《TAKE YOU TIME》,意大利編導伊日·布班尼切克合作的《超越黑暗》,與法國編導帕特里克·德·巴納合作的《SACRIFICIUM》《大地之歌》,與林兆華導演合作的《建筑大師》《刺客》,與李六乙導演合作的《俄狄浦斯王》《萬尼亞舅舅》等劇目。 燈光設計:陳俠吉 陳俠吉,北京大幕戲劇Accsdo 表演視覺設計機構燈光設計及技術總監,北京當代芭蕾舞團駐團舞臺監督及燈光設計。長期活躍在中國最頂尖的舞臺劇創作團隊間,形成了細膩而敏銳的舞臺藝術觀念,使其舞臺燈光設計的創作獨樹一幟,氣質脫俗,手法流暢。曾與李六乙導演合作詩劇《口供》,話劇《北京人》《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再見》,京劇《金鎖記》《梅蘭芳華》,歌劇《原野》等作品。 昆曲指導:魏春榮 魏春榮就職于北方昆曲劇院。工旦角。國家一級演員,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主演多部大戲,是一位唱念做舞俱佳、深受業內外認可和喜愛的優秀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