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鋼工人登臺演繹自己的故事
這幾天,天橋劇場正在上演一部由首鋼工人參與演出,演繹首鋼故事的話劇《實現》。它以詩歌的形式,貫穿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后、新世紀三個不同時代的真實故事,演繹半個世紀以來,普通工人在實現夢想過程中的豪情與堅韌。
“我在首鋼干了28年,深深感到大型國企除了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話劇由首鋼文化公司出品,公司副董事長撒元智說,他想把這些精神財富搬上舞臺,并于去年10月獲得了北京人藝的支持。整整9個月,人藝編劇鄭天瑋深入北京老首鋼和曹妃甸新首鋼等地,天天和工人們待在一起。導演顧威則把這個戲看成是“為中國的產業工人鼓與呼”,因為“現在戲劇舞臺上已經沒有產業工人的位置了”。
排話劇的消息很快傳遍首鋼各個分公司近10萬職工的耳朵里。因為,這部劇需要一組群眾演員兼詩歌朗誦隊,這支隊伍要從首鋼工人里選出來。
“沒人動員,通知一發到單位,我就報名了。后來才知道,我們單位60多人當中,有一半報名了。”44歲的張建國原來是首鋼煉鐵廠的天車工,現在首鋼園區負責鐵區的保衛工作。年輕時的他可是一個文藝青年,和朋友們組建了一支搖滾樂隊并擔任主唱。雖然樂隊只辦了三年,但他的文藝心沒變。5月10日,憑借朗誦《沁園春·雪》和《再別康橋》,張建國順利通過劇組面試。同一撥入選的還有34歲的于濤,他曾是首鋼第二煉鋼廠的煉鋼工。2010年首鋼北京廠區停產后,他趁著轉崗過渡階段,自費去中國傳媒大學參加了業余主持人培訓班。“其實,首鋼工人里臥虎藏龍,我這不算啥。”他靦腆地說。
5月25日,排練正式在首鋼建設集團古城基地的一個多功能廳里開始了。“真磨人啊。”于濤感慨,每個字的重音都要摳,每句話的情緒都得一致,出一點兒錯,就要全部從頭再來。伴隨著排練進行,117人的朗誦隊不斷有人被淘汰。最終只留下了33人,其中15人是一線工人。“好多人被刷下去的時候就哭了。”張建國回憶,大家都真心希望留在這個團隊里。
7月28日,《實現》首演。每一場演出都有許多首鋼人來看,每一場都有人看得眼眶濕潤。張建國的師傅是一位已經70歲的老首鋼工人,也來看戲了。師傅問張建國:“每天頂著大太陽跑出去練半天,在臺上就當群眾演員朗誦幾句詩,你覺得值嗎?”他反問師傅,“當年您老人家武術散打獲得北京市第三名,私企老板花10倍工資請您離開首鋼去看家護院,您沒走,您覺得值嗎?”師徒倆哈哈大笑,一切盡在不言中。據悉,該劇將演至8月3日。之后,將前往首鋼各個分公司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