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話劇《李白》迎來第200場演出
26載堅持成就經典
話劇《李白》劇照。王雨晨攝/光明圖片
4月14日晚10時,首都劇場,濮存昕、龔麗君等知名演員在持久熱烈的掌聲中,不停地向觀眾鞠躬致意,大幕徐徐落下,諸多話劇迷依舊在原位上久久不愿離去。至此,北京人藝經典話劇《李白》第200場演出收官。
為紀念北京人藝建院65周年,《李白》于4月12日再登首都劇場。算起來,這部經典作品從1991年首演至今,已歷經26年。蘊藏在《李白》“身上”始終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話劇藝術家不懈的追求。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表示,作為北京人藝的看家戲,《李白》一直沒有離開觀眾的視野。
《李白》是藝術家蘇民作為導演的代表作之一。今年,對于《李白》劇組成員來說,每一次排練上演不僅僅代表著親人們的重聚,同時也銘記了蘇民、濮存昕這對父子搭檔在中國話劇史上留下的一段佳話。
2016年8月28日凌晨4時,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導演藝術家、教育家蘇民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當年8月30日出版的《光明日報》曾以《生前入戲 身后留賢——追記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蘇民》為題進行報道)。此次,是蘇民逝世后,《李白》首次回歸首都劇場舞臺。
《李白》主演龔麗君說:“排好這出戲,演好這出戲,是對蘇民先生最好的紀念。”《李白》導演唐燁說:“我們總覺得蘇民老師還在,尤其是劇中當他的吟誦出現時,那熟悉的聲音再次響起,不少人在排練時濕了眼眶,我們總覺得蘇民老師一直跟我們在一起。”
在北京人藝,《李白》還被譽為培養青年演員的搖籃。據了解,很多如今觀眾熟知的演員,過去都曾先后在《李白》歷次復排中跑過龍套,飾演“士兵”的角色。直到現在,只要是劇院年輕的演員,都爭相要進《李白》劇組,以飾演“士兵”為榮。
唐燁解釋,《李白》劇中的“士兵”與一般劇中的群眾角色不一樣,不僅需要有臺詞,還得在劇中跳舞,這對很多專業演員來說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這部劇為年輕演員提供了觀摩老一代藝術家排練、演出的絕佳機會。
比如,北京人藝知名演員叢林,在《李白》劇中跳舞一跳十幾年,一直跳到退休。到這輪排練,年輕人排幾遍可能需要休息一下,但是叢林卻一點兒不說累,始終一絲不茍地排練。由此發端,從怎么演戲到怎么對待演戲,《李白》劇組對年輕演員的培養已經不單單停留在技術層面,更多的是通過一種言傳身教式的精神傳承,讓年輕人深悟“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真諦。
如果盤點北京人藝歷史上的“黃金搭檔”,濮存昕和龔麗君無疑會榜上有名。從《雷雨》《北街南院》到《家》《洋麻將》,兩人的合作早已被觀眾封為飾演夫妻的“官配”。值得一提的是,濮存昕和龔麗君在《李白》中的合作已經延續了26年,無論是對角色的理解還是兩人間的默契早已超越了任何表演技巧,在北京人藝和整個話劇舞臺上都堪稱鮮有,成為又一段話劇佳話。
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一段鮮有人知的悲愴故事,《李白》通過26年的不斷打磨,在一代又一代觀眾中持續引發共鳴。26年間,無論是在首都劇場演出,還是走出去開展巡演,《李白》所到之處,無不引發觀眾對于名篇的吟誦,啟迪人們對詩人境遇的思考。此次,《李白》在首都劇場的演出將持續至4月22日,而后將開啟赴南京、上海、杭州的巡演。
“我們要留住經典,但是不能炒冷飯。200場不是把老戲演完就可以,更要對得起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他們當中好多人看過不止一遍,應該讓他們看到我們的進步。”唐燁坦言,“《李白》的200場對于北京人藝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就像老字號一樣,傳承是第一位的,保證品質之后還要再去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