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三屆老舍戲劇節”波蘭羊之歌劇團音樂戲劇《李爾之歌》
成立于1996年的波蘭羊之歌劇團(Song of the Goat Theatre),曾在烏鎮戲劇節上征服了無數中國觀眾。這個僅憑七部作品便能蜚聲國際的劇團,以他們絕對的創造性與獨一無二的想象力,不斷拓展著藝術語言的邊界。 今年10月,這支“神團”再度來到中國,用源自古希臘的悲愴內核,融入莎士比亞的人文哲思,配以極簡主義的解構表達,為北京觀眾全新演繹這支古老的
“編舞毫無瑕疵,但聲音才是最出彩的部分。演員們詮釋情緒的能力和他們的音樂技巧一樣強大。他們在忠實還原莎翁原劇的同時,又創造出了全新的東西。” ——《蘇格蘭人報》愛丁堡藝穗節評委組
李爾之歌 《李爾之歌》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悲劇《李爾王》,故事來源于英國古老的傳說。 羊之歌劇團創始人之一,也是本劇導演的喬格什·布拉爾(GrzegorzBral)表示:“即使你不了解《李爾王》的故事,也能讀懂《李爾之歌》的悲愴”。他從《李爾王》中選出了幾個關鍵性的場景,以音樂為基礎,構造了一種超越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表演方法。 這部《李爾之歌》是一部非線性敘事的音樂戲劇作品,呈現形式介于音樂和戲劇之間,場景設置在一個空曠簡約的空間里,演員身穿簡潔的黑色服裝,手持鼓等樂器,僅以歌喉、表情和肢體來表達情感。
喬格什·布拉爾把故事分為12首曲目,由10位演員和1位“導演”共同完成。音樂是整劇的主要“演員”,每一首歌曲都是一個音樂詩劇的起點。在每一個起點,也就是每一個重要場景開始之前,“導演”會簡述這一場的內容與情感。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物或事件,并塑造這之間的關系。它給舞臺帶來所有的情感:絕望,悲劇,瘋狂,失望和愛。
值得一提的是,《李爾之歌》包含了“協調技巧(Acting Coordination Method)”這一獨特的表演方式。這種表演方式正是由喬格什·布拉爾和羊之歌劇團共同發展的,現在已經成為倫敦Bral表演學校(Bral School of Acting)的演員訓練的基礎。
自首演以來,《李爾之歌》給波蘭及國際評論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贏得了世界各地觀眾的稱贊。它已經獲得了無數獎項,包括在2012年愛丁堡藝穗節上獲得獲“藝穗節第一名”、“哈羅德天使獎”和“音樂劇特別獎”,它還是當年藝穗節期間整體排名最高的演出。 羊之歌劇團 “羊之歌”在古希臘文(PieśńKozła)中意為“悲劇”——希臘人在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時,以獨唱與合唱對答的形式,來表現狄俄尼索斯在塵世間所受的痛苦,贊美他的再生。羊之歌劇團的名字,正是從古希臘悲劇中得到了靈感。
1996至1997年間,喬格什·布拉爾和安娜·祖布婕茨卡(Anna Zubrzycka)在波蘭弗羅茨瓦夫(Wrocław)成立了羊之歌劇團,不過在1998年之前劇團的名字一直是Tragon Theatre。 首部作品《羊之歌》取自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的希臘悲劇《酒神的信女》(Bacchus),融合來自希臘、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及克里特島等地區的古老歌謠,自此,劇團確立了作品風格。 “我們離希臘神話世界有多遠?幾百萬光年。但隨著《羊之歌》的推出,這一切變得如此之近,就好像演員們剛從某個巴爾干宴會上走出來,從裝飾著葡萄酒、橄欖、肉和紅辣椒的桌子上走出來。” ——2002年文學期刊,第4期 作者:Barbara Sola
如今,“羊之歌”已然成為歐洲最具創新精神的劇團之一。除舞臺表演之外,劇團的工作還包括人類學研究和探險,成員們更致力于研究戲劇區別于其它藝術形式的獨特之處,并將持續進化的訓練、排練和表演視為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實驗過程,不斷探究演員和導演的技藝,在阿卡貝拉人聲表演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樂器和世界音樂等的元素,創造由音樂和肢體來傳遞情感的作品。 劇團隸屬于曼徹斯特都市大學戲劇系,并擁有一個研究生學習計劃,允許演員獲得藝術碩士證書。學習計劃包括兩個學期的實踐培訓以及一個學期的實踐或理論碩士工作準備。
劇團箴言是“我們一起以不可能為目標,唯有不可能值得實現”。目前他們創作了包括《李爾之歌》、《瘋狂的上帝》、《櫻桃園的肖像》、《回歸聲音》在內的多部備受矚目的經典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