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底至今,“新冠”病毒肺炎在肆虐中國受阻之后,竟然加大了馬力,向整個地球發起了全面而猛烈的攻擊。生與死,在段時間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而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以線下觀演為主流模式的劇場藝術,也隨之陷入寒冰時期。
生,還是死,這真的是個問題。
我國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以及取得抗疫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在2020年中的時候國內的演出團體就有序復產復工了。而2019年末有趣戲劇就計劃搬上舞臺的香港話劇團小劇場經典作品《最后晚餐》(普通話版),這部聚焦時尚都市中普通人生與死、悲與喜的劇作,就更有必要與意義了。在2021年春天,這部由有趣戲劇主辦、香港話劇團授權制作的有趣戲劇第六部暖心之作,將從北京出發,去往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多個城市,與我們一起感受來自香港的冷暖人生。購票戳“閱讀原文”。
《最后晚餐》(粵語版)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
一 那年初夏,初識《最后晚餐》
近年,對于內地觀眾來講,香港話劇團可以說熟得不能再熟了。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龍袍惹的禍》《最后晚餐》《最后作孽》《親愛的,胡雪巖》《有飯自然香》,接連走進內地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借助一個個或荒誕或質樸或深情的故事,帶領我們一次次感受香港話劇團作品的獨特魅力。
作為《最后晚餐》今年再度登陸內地的強力推手——有趣戲劇制作人李可藏,說他之所以不遺余力地想做這部戲,皆是因為七年前初夏香港話劇團首度攜《最后晚餐》進京亮相第一屆兩岸三地青年戲劇節種下的草。
作為一個出生于粵語語境地區的人,他看《最后晚餐》是絲毫沒有語言隔閡的。這部劇雖然來自國際大都市香港,卻聚焦于你我這樣的小人物,所以劇呈現的內容,以及無奈與幽默,確實像他所了解的,以至于一見鐘情。
入行沒多久的他,那是第一次聽到香港話劇團。在當時他的眼中,香港話劇團應該與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這些國有院團合作,可是為何他們會參加民營戲劇節呢?覺得很不可思議。看了作品后,就覺得香港話劇團與民營戲劇節、小劇場特別合適。
不過站在制作人的角度上,他也深知,純港味的戲劇,對于粵語語境之外的觀眾而言,還是有一定隔閡的。但他依然認為,這個故事,這部劇,值得大家去看看。畢竟語言對于故事而言,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只要“翻譯”處理得當,是可以做到感同身受的。
《最后晚餐》(粵語版)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
二 光鮮精英外,香港還有草根文化
雖然時光流轉之下,香港文化對內地的影響,已經不再深而廣了。但上世紀80、90年代的香港文化,尤其是以電影、音樂為核心的娛樂文化對內地帶來的視覺沖擊與心理震撼,卻余威尚在。每每提及香港,首當其沖出現在腦海里的,都是張曼玉、張國榮、林青霞、梅艷芳、“香港四大天王”等香港明星演繹的港味經典劇集與歌聲。
就這樣,在一代內地人心中,香港,紙醉金迷、五光十色,可望而不可即。高樓大廈、靚衫坤包、游艇派對,好不讓人羨慕。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香港與內地只有“一車之隔”,交流日益頻繁的時候,才恍然發現在鮮衣怒馬之下,原來香港也有“籠屋”,也有“燒炭”。香港也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香港也有故事,儼然就是張三李四甚至我們自己的故事。
多元文化的香港,怎么可能只有精英,沒有草根?精英或許我們只可仰視,但草根卻是我們需要擁抱與攙扶的。而他們的故事,自然也是可以觸動我們內心的波瀾。《最后晚餐》就正好是一個了解多元香港文化的窗口與契機。
《最后晚餐》(粵語版)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
三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自2013年的初相識之后,《最后晚餐》又幾度出現在內地舞臺上,亮相過“愛丁堡前沿劇展”,開啟過小型巡演,得過不少獎,贏過不少人心。而另一方面,雖然香港話劇團優質作品來內地的頻次增加,卻依然讓觀眾大呼不過癮。哪怕已經看過五遍的李可藏,都覺得“我還可以再刷”。
對于一位戲劇從業者,想一刷再刷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這部戲帶上自己的標簽。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幾經運作之后,有趣戲劇終于與香港話劇團有了這次深度合作,將《最后晚餐》的普通話版搬上內地的戲劇舞臺,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城市的觀眾來一次不一樣的疫后重逢。
對于戲劇作品,原汁原味固然是完美的,但現如今再讓原班人馬來一次《最后晚餐》全國巡演,顯然是有著不小的難度。先不說經濟成本,與香港話劇團溝通得知僅演員的檔期就是一大難題。
而另一方面,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鴻溝,還是影響了不少非粵語區觀眾的觀演體驗。所以,為了讓更多觀眾在觀劇時不因字幕而影響觀演體驗,有趣戲劇幾經思索與溝通,決定找香港話劇團合作打造一版《最后晚餐》普通話版。當然,雖然是普通話版,但《最后晚餐》的精華所在,是一個都不會少的喲!
《最后晚餐》(粵語版)劇照,香港話劇團提供
四 玉質作品,應該被看到
有趣戲劇做戲的初衷,就是不管是原創劇目還是經典新版,都得是好戲。雖然并非每一部作品都能達到“一部恒久遠,經典永流傳”的水準,但卻依然希望精雕細琢之后的心水之作,搬上舞臺之后,為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喜歡。畢竟只有被看到,戲劇內在的魅力才能為人所知所感,才能發揮戲劇關照內心的意義。
《最后晚餐》,無疑是符合有趣戲劇對于“好戲”標準的。
單就故事而言,就很對味了。一對分居而住的草根母子,對生活、生命沒有任何留戀,只求一死了之。行動前,母親喊在外居住的兒子回家共進最后晚餐……多日未見,心知將死,自有話說。只是母親那些奇奇怪怪的說話,引得兒子發現了母親自殺的計劃,但揭穿之后,兒子卻也只能無奈,因為他也沒有解決辦法,也想一死了之。這一晚,壓抑太久的母子倆互訴苦衷,彼此尋回了一點點慰藉……生的希望會由此而生嗎?
說起來,這又與當前我們的社會現狀有點關聯。在去年的疫情大背景之下,全國人民的生活,除了一線抗疫人員,幾乎都停擺了兩個月,甚至將會更久。那些房貸、車貸、生活所產生的壓力,想必讓不少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迷茫吧?
生死大過天。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只要你想過去。盡管面臨演出行業的生存困境,但作為《最后晚餐》普通話版的制作人,李可藏依然全力以赴,把這部自己心儀已久的劇作推薦給全國觀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最后晚餐》將走進多座城市,與眾多觀眾見面。
圖片話劇《最后晚餐》粵語版劇照(網絡圖)
劇情簡介
香港歌舞升平的背后,一群低下階層人士仍然在社會中不斷掙扎求存。面對著貧窮、失業、家庭暴力等種種問題,一對母子竟同時萌生輕生念頭,他們的出路究竟在何處?死亡原來可以與生活這么接近,一頓「最后晚餐」咀嚼的是一個不容我們忽視、隨時會在你我身邊發生的香港故事。
《最后晚餐》講述生命沒有任何色彩的兒子與生活暗淡無光的母親,久未同枱,共聚之時竟是……最后的晚餐!輕生能否了結一切解不開的心結?或許,要割斷的并不是微弱的生命脈搏,而是他們痛苦的根源。
編劇:鄭國偉 導演:劉守正 粵語原版導演:方俊杰 制作人:李可藏 導演助理及劇本普通話翻譯:張忻睿 布景及服裝設計:王梓駿 巡演燈光設計:林菁 音響設計:馮璟康 特別鳴謝:香港話劇團、梁子麒、陳健彬、黎栩昕
有趣戲劇主辦 香港話劇團授權制作 北京站聯合主辦: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演員為普通話版演員,非原粵語版演員
演出信息
有趣戲劇主辦、香港話劇團授權制作 話劇《最后晚餐》 2021首輪巡演
第五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 話劇《最后晚餐》普通話版 全國首演 2021年4月1日-4月4日 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 480/380/280/180/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