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風華再現——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唱響英雄贊歌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歌曲《英雄贊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成為最可愛的人。
2020年,舞劇《英雄兒女》在北京首演,收獲感動無數。
2021年,我國迎回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舞劇《英雄兒女》也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重新的編排工作,只待再度歸來!
弘揚紅色文化 傳播抗美援朝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資源利用、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進取,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如何講好紅色故事,挖掘紅色資源。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強調了以下幾點。他表示創作演出更好更多的紅色文藝精品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百年奮斗征程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工作,形成了用優秀文藝作品鼓舞斗志、激勵奮進的優良傳統,推出大量記錄歷史偉業、展現奮斗歷程的優秀文藝作品,激發了人們斗志、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著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文化和旅游系統將充分發揮文藝創作優勢,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推出更好更多紅色題材舞臺藝術和美術作品,以優秀文藝作品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更多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通過文藝作品凈化心靈、啟迪心智、接受教育。”
文藝作品是創作者的內心獨白。中國歌劇舞劇院作為國有文藝院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創作生產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佳作,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英雄兒女》主創團隊負責人介紹,所有主創與演職人員首先以抗美援朝精神完成自身洗禮,快速集結、高質量創作,打造出這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佳作,也是國有文藝院團在改革轉折中秉承文化使命、傳承紅色基因的真實體現。“身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希望用文藝作品去響應習主席抗美援朝精神的號召,去告訴現在的年輕人,我們要珍惜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和英雄用獻血和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不能忘記英雄們的犧牲”總導演山翀說。
當舞臺上的一切身臨其境
觀看一部舞劇,可能會有許多畫面定格在觀者的腦海中,或許是一個精彩的舞段編排,或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又或許是別具匠心的舞臺設計……而提起“英雄兒女”這四個字,無數國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便是王成那句話“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和王芳的那首《英雄贊歌》。
正如舞劇《英雄兒女》王成的飾演者孫富博所說,觀眾對《英雄兒女》是有所期待的。“你要把無數人心目中的王成演繹到讓大家覺得合理,感動,好看,甚至還要超出他們的期待,這是特別難的地方。”
但舞劇《英雄兒女》沒有完全拘泥于原作電影,而是選擇了電影和相關時代記憶中的經典符號,結合舞蹈的表達方式營造出情感的共鳴,喚醒了人們關于歷史的集體記憶,召喚出觀眾關于英雄的想象,產生強烈的共情體驗。《英雄兒女》做到了。第一次首演結束后,觀眾在留言板上寫滿了感慨。“紀念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紀念英雄是為了守護正義,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每一次對英烈的祭奠,每一次對英雄的贊頌,都是為了新的出發。英雄不老,精神永恒!”“向英烈致敬,精神永存!”“這盛世如你所愿!”“牢記先烈們的錚錚鐵骨。”
在這一刻,觀眾們無疑被深深地感動了、震撼了。是的,一部《英雄兒女》,一首《英雄贊歌》,是幾代中國人關于這場抗美援朝戰爭的共同記憶,而對于英雄敘事的堅守和賡續,一直是我們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的精神向度。
有血有肉 演繹平凡人的偉大
在很多觀眾的印象里,傳統的、表現革命戰爭題材的藝術作品,都慣常是直白的、“臉譜”的,似乎“英雄應該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模式中“臉譜化”的英雄形象不再令人信服和認同。舞劇《英雄兒女》盡管同樣是在闡釋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卻將英雄形象塑造得鮮活生動。
舞劇《英雄兒女》試圖實現藝術化和生活化的突圍,塑造一種全新的“英雄是人”和“人的英雄”的英雄主義形象,特別是對于全劇核心人物王成的形象塑造上。“我剛接到這部舞劇的時候,和大部分觀眾的想法一樣,很片面的覺得英雄就是所向披靡的。”王成的飾演者孫富博在接受采訪時說。“但通過慢慢的接觸這個角色,我覺得英雄也有自己軟弱的一面,比如他在父親面前完全是一個孩子的形象。和妹妹在一起時,又有非常生活化的一面。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并不是高大全就是英雄。”
也正因如此,舞劇《英雄兒女》不止只有戰友情、家國情,其中還融入了大篇幅的兄妹情,父子情。并且巧妙地選擇了另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歌曲,作為王成和王芳兄妹雙人舞的主調,配合舞美家鄉河流的意象,營造出了一個具有家國情懷與至親情感的情境。
在舒緩、悠揚的前奏中,兄妹二人在河邊嬉笑打鬧,表達著對彼此的關心和對祖國的熱愛。當音樂推向高潮,耳邊回響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旋律,兄妹二人分站舞臺兩側,雙眼飽含深情,舞臺上布滿了他們的激情和熱忱。即便沒有任何歌詞和戲劇情節,卻能在“一條大河”樂音激蕩的情境中喚起對故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摯愛。
重新編排 以全新面貌再度歸來
本劇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擔任藝術總監、副院長許寧擔任舞蹈總監、“舞劇女皇”山翀及副院長許寧擔任總導演、青年作曲家楊一博擔任作曲、陽東霖擔任服裝總設計、孫艾娜擔任造型總設計、王辛剛擔任道具總設計,舞劇團、舞美部等近200名演職員參與演出;同時還邀請了國內多名藝術家加盟,李程等青年編導組成導演團隊、著名文藝理論家于平擔任編劇、武小濤擔任舞美設計、任冬生擔任燈光總設計,由此組成最強創排陣容,攜手打造這部史詩巨作。
舞劇《英雄兒女》一經演出,便獲得了觀眾和業內的熱烈反響。但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此次再度回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英雄兒女》無論在舞美、音樂、劇情還是人物上都做了很大的改動。
看過舞劇《英雄兒女》的觀眾一定對舞臺上那個方形轉盤道具印象尤為深刻。故事通過它的旋轉不斷轉換敘事主體的視角,達到電影蒙太奇的效果。王芳通過轉盤穿梭在不同的場景作為主線,串聯起了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和戰場后的悲壯經歷,一邊是戰爭后負傷,被紗布蒙上眼睛的痛苦的戰士;一邊是戰場上緊張、寂靜的埋伏……而此次,主創組對方形轉盤也進行了優化,從而讓觀眾更加全面立體的感受那些有溫馨,有殘酷也有溫暖的氛圍和場面……
“不僅在舞美設計上,在人物關系上,我們也做了更順暢和更清晰的梳理。在人物的設置上,我們把5個演員的戲份都加重了,加了更多的獨、雙、三人的舞蹈。同時,群舞也更加精煉、更加極致了。”“從院領導到主創到演員,我們都全身心的再投入,想以最好的狀態奉獻給觀眾并以此慶賀建黨百年”,飾演王芳的山翀說,“這部舞劇對于我們來說在各方面的意義都非比尋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