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版《雷雨》開啟北京人藝建院七十周年紀念演出季
2022年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院慶的“大日子”。3月29日晚,經典劇目《雷雨》在首都劇場上演,此輪演出將持續至4月10日。由此“北京人藝建院七十周年紀念演出季”也正式拉開帷幕。
七十年來,北京人藝用三百多部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更和舞臺下幾代觀眾一起,共同創造了中國現當代演劇歷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拉開大幕才是真的”,紀念北京人藝光輝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為觀眾持續奉獻精彩的演出。據悉,在接下來三個月時間里,十余部涵蓋古今中外各類題材的人藝保留劇目,包括《蔡文姬》《白鹿原》《茶館》《阮玲玉》《嘩變》《日出》《我們的荊軻》等將先后與觀眾見面。
《雷雨》劇照,王斑飾周樸園(右立)、張培飾蘩漪(左坐) 本文劇照 史春陽攝
《雷雨》劇照 ,劉智揚飾周萍(左)、伍宇辰檸飾四鳳(右)
《雷雨》劇照 ,趙正添飾周沖(中),金漢飾魯大海(右)“演《雷雨》,是一份事業”用家喻戶曉的《雷雨》打頭陣,足以看出這出戲的分量,更見得北京人藝整個紀念演出季的真誠與隆重。這部創作于1933年的曹禺名作,既是中國話劇史上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也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和“壓艙石”。經過68年600余場的演出,傳承至今,讓觀眾看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經典味道。在這出戲的導演顧威看來,“演《雷雨》不是一種職業,是一份事業。”
盡管這部劇目幾乎每年都會上演,但顧威對全組仍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要重視經典,敬畏經典,愛惜經典。不管是青年演員、中年演員,還是像我這樣的退休老演員、老導演,誰遇到《雷雨》都是一份幸運。”此次演出既有觀眾熟悉的“老將”,也有近些年來陸續加盟的“新人”。不變的是對經典的堅守,和對舞臺呈現的精益求精。
“當年夏淳導演的奶奶帶他去看了《雷雨》,他從此立志投身話劇事業。我在初中的時候,看了鄭榕老師和朱琳老師演的《雷雨》被深深震撼,作為一個少年,被演出的氛圍和劇中人物的真切感受所打動,所以決定要走上話劇之路。”導演顧威談及《雷雨》的魅力有著自己切身的感受,他說,這部作品影響了一代代的導演、演員,同時也影響著一批批走進劇場的觀眾。“傳承它,是我們的責任。”
顧威導演 照片由北京人藝提供人藝的舞臺,能夠“等待”演員成長一座周公館,八個主要角色,每一個都被作者賦予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是《雷雨》讓人可以反復欣賞的原因。說起來,《雷雨》劇本已經89歲高齡了,自1954年導演夏淳將這部大戲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68年來見證了起碼四代演員的成長與代謝。29日當晚演出的版本,以2004年重拍版為范式,彼時在劇中出演大少爺周萍的演員王斑,在2020年演出時已經“升級”為老爺周樸園,同時擔任該劇的聯合導演。
“為什么觀眾熟悉了故事還能來繼續看我們的演出,大家看的其實是我們在舞臺上如何生動地去演繹人物。”王斑笑言,“我都可以自己跟自己對詞兒了。”事實上,忘掉大少爺,投入老爺是他近兩年來在做的事。演出周樸園的多樣性才是他的初衷,“因為曹禺筆下寫的是復雜的人、深刻的人、值得去悲憫的人。”觀眾在舞臺上看到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冷漠的人,而是一個家長、一個父親,一個有著“孤獨”感的人。
第三次在舞臺上扮演蘩漪的演員張培,已經是人藝舞臺上的成熟演員,兩年前接到這個角色,張培表示,最感謝的是人藝的舞臺能夠“等待人的成長”。因為隨著一年一年的反復走近人物,才能去體會人物深層的東西。“人物的節奏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我們把內心節奏演出來了,觀眾才能看懂。”張培說,如今如果讓她用一個詞來形容蘩漪,那就是“吶喊”。要在舞臺上演出她“雷雨”般的性格,讓觀眾去理解她。
青年演員劉智揚此次是第二次出演周萍,他稱這是為自己“圓夢”。“我想先用真誠,把心交給對手,交給觀眾。”不給人物貼上所謂的“標簽”是他塑造人物的方式,“要讓人去相信,去體會他的精神世界。”
雷和雨,是劇中“第九個人物”
“《雷雨》是演不盡的,也是說不完的。”劇組的每一位演員都在反復的舞臺錘煉中,去傳承經典。臺上“精致講究”——八個角色臺詞、語氣、節奏各有特點,合在一起又和諧的像一出交響樂;臺下“一絲不茍”——新老傳承,新人從前輩身上汲取能量,“老將”放下經驗,重新出發。用《雷雨》劇組的話來說,他們是在用“工匠精神”鉆研這部作品,希望對得起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
導演顧威介紹說,“現場觀眾可能注意到了,全劇開場前就有幾聲雷聲,這不是現實意義上的雷聲,而是一種隱喻。當《雷雨》的最高任務確定為‘人性的掙扎與呼號’后,我們這一版除了將蘩漪‘扶正’為第一主角,更加突出劇中‘第九個人物’——雷和雨。”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雷和雨的使用上,我堅持手工。現場有十二位工作人員在幕后打‘雷板’,當年就是這么演的,現在我們也這么保留了下來。不省人工,不惜物力,就是在于一種藝術感覺。我以為,雷雨聲是不能完全以電聲代替的,人工做出雷聲、雨聲的劇場效果,還是不一樣。”
1934年7月,由文學家巴金推薦,《雷雨》在《文學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發表的原刊實物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
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雷雨》劇本單行本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
1954年夏淳導演排演《雷雨》的導演手記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
1989年由陳永祥繪制的《雷雨》第一景舞美設計圖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就澎湃新聞記者現場觀摩,在首都劇場的大廳中,此次為配合演出,還專門呈現了三個歷史資料展臺。這其中有1934年7月,由文學家巴金推薦,《雷雨》在《文學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發表的原刊實物;也有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雷雨》劇本單行本;還有1954年夏淳導演排演《雷雨》的導演手記和1989年由陳永祥繪制的《雷雨》第一景舞美設計圖。這些從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中精選出的文物,無疑讓走進劇場的觀眾可以在演出前后,在駐足流連間,更深一層感受到《雷雨》這出大戲厚重的歷史沉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一個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中外聞名的專業話劇院,始建于1952年6月,首任院長為著名劇作家曹禺。現任院長任鳴。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專業話劇院,在長達60余年的藝術發展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已形成鮮明的演劇風格,以長期的藝術實踐與美學理論的積累,在現實主義與民族化、體驗與體現及再現戲劇美學的內涵上,均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創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