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法源寺 半部中國史
京城第一古剎,900年前,宋欽宗在此坐牢;600年前,永樂帝照它建御花園;100年前,戊戌六君子在此停靈……如今,作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已洗卻紅塵,唯余香陣陣。直應了那句偈語:圣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
古寺的一殿一宇,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顯得古樸深邃,無不被刻上了深深的歷史年輪。法源寺為標準的中式寺院建筑,山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毗盧殿、大悲壇、藏經閣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則依次散列兩旁,錯落有致,十分規整。現在看到的法源寺建筑,大致成型于明正統二年,是當時的寺僧相法師在寺廟毀于一次地震后,募資進行修葺的。
除去佛教徒,不少人了解法源寺都是源自臺灣著名作家李敖那本小說《北京法源寺》。其中描述了晚清維新志士們力求新政,甚至不惜拋灑一腔熱血的故事。沒錯,法源寺的確與維新變法有著一定關系。這里地處宣南,本就是維新志士聚居之地。而戊戌六君子被殺后,譚嗣同等人的尸身也曾停放于法源寺。不過,法源寺的歷史,遠不止于此。
早在唐代,北京尚屬當時的幽州管轄。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就將幽州作為兵馬糧草的集結地。唐貞觀十九年冬,李世民自高麗戰場返回幽州后,有感于隨軍戰士為國效力,于是下令在幽州城內為陣亡將士修造一座寺廟,命名為憫忠寺。但寺院的修建直到武則天在位時期才真正竣工。建成后的憫忠寺就是法源寺前身。從那時算起,法源寺已有1400年歷史。
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誰料一向篤信佛教的唐朝,到了唐武宗時期,突然下令滅佛。毀棄了數千座佛寺,史稱“武宗滅佛”。但由于憫忠寺為唐太宗親自下令修建,作為孝子賢孫的唐武宗不敢造次,才得以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