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老北京,不能不提老天橋。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就曾說:“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北京的老天橋市場內,游藝、小吃、商業、醫療,五行八作,無所不包,集吃、喝、玩、樂、購物于一地。不僅如此,老天橋還曾是北京民間文化藝術的搖籃,培育了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和著名的藝術家。曲藝、雜技中有些曲種和節目,如相聲、雙簧、快板、車技等,就是在這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老天橋的興起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也是一個文化現象。老天橋在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是廣大平民活動和求生的場所,在北京民眾生活中具有很大影響。
老天橋本不老,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凋零了,那些老藝術、老物件兒、老玩意兒、老味道也都難覓蹤跡。于是新天橋——天橋演藝區借著老城區改造的東風應運而生,“讓天橋回來”已不再是老天橋人和熱愛天橋人心中的夢想,而成為了一件指日可待的事。
東至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永內大街,西至虎坊路、北緯路、太平街,南至永定門護城河,北至珠市口大街。位于二環里南中軸的天橋演藝區,規劃占地總面積達2.07平方公里,布局為“一核、兩軸、多區”。一核,即建設成為北京市的演藝核心區;兩軸,即一條縱向的北京城市中軸線景觀軸、一條向內延伸的橫向演藝功能軸;多區,乃是指文化商務區、文化體驗區、表演藝術區、文化展示區和演藝活力區。
從這一布局中不難看出,天橋演藝區將打造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文化展示、旅游休閑、文化商務等功能為一體,以演藝業為特色,以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為配套,文化、科技與金融有機融合發展的演藝產業園區。園區還將集信息發布、行業交流、演藝要素交易、演藝企業孵化、投融資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成為國內外及北京文化演藝業要素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
2011年10月28日,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正式啟動,按照規劃將首先完成起步區項目的建設工作:天橋藝術大廈、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市民廣場、天橋匯及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截至目前,2013年竣工的天橋藝術大廈已投入使用,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建設完成,天橋匯一期將于2015年底竣工,天橋藝術中心和天橋市民廣場也已于2015年7月竣工,并將于11月20日隆重開幕,一系列演出、活動會陸續展開。
演藝區、場館的“硬件”建設固然重要,但要吸引并留住觀眾,還得靠“軟件”。在這方面,天橋演藝區的建設者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想得十分周到。天橋藝術中心堅持低票價惠民政策,可以通過訂票官網、APP加入天橋藝術中心會員,享受會員的優惠價。演藝區周邊配套設施及服務也在提升,甚至連周邊餐飲訂位都在他們的籌劃范圍之內,徹底讓“上天橋”成為一件so cool、so easy的事。
清末民初詩人易順鼎曾賦詩贊天橋曰:“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這是天橋曾經的盛景,也將是它未來的盛景。今后,天橋演藝區將陸續開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與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的約聚豈非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相信不久以后,您也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您這是上哪兒啊?“
“上天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