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龍須溝》6日晚在首都劇場再度上演,從而拉開紀念北京人藝建院創始人之一、原總導演焦菊隱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本次展演共演出《龍須溝》《茶館》《蔡文姬》三部焦菊隱代表作品。
焦菊隱(1905-1975)原名焦承志,生于天津,是我國戲劇家和翻譯家,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創建人和藝術奠基人之一。他善于把戲曲美學觀點和藝術手法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話劇中,創立了自己的導演學派,在話劇民族化的探索上具有突出功績,導演代表作還有《關漢卿》《武則天》《三姐妹》《三塊錢國幣》《膽劍篇》等。
老舍創作于1949年的《龍須溝》選取老北京南城的龍須溝附近老百姓的生活為創作對象,描述了這條臭溝改造中老百姓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1951年初,北京人藝誕生前,《龍須溝》即由焦菊隱執導上演,于是之飾演程瘋子,所以素有“先有《龍須溝》,后有北京人藝”之說。2009年,導演顧威復排上演,楊立新、張萬昆等接棒演出。
“焦先生在《龍須溝》中,開啟了從生活中出發的傳統,奠定了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傳統,培養和影響了當時一大批藝術家,而這些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顧威說,“《龍須溝》雖然是重排,但是我們繼承了焦先生的導演、表演、舞美等藝術處理,只是為了適應今天的觀眾審美,作出了一些小調整。”
據北京人藝透露,《龍須溝》《茶館》《蔡文姬》三部紀念話劇在首日開票時購票觀眾排起長隊。記者登錄劇院網站,《茶館》票已售罄,《龍須溝》《蔡文姬》票也所剩無幾。
另據介紹,北京人藝還將在首都劇場觀眾廳推出“焦菊隱誕辰110周年大型圖片展”,12月12日將以“對焦菊隱導演美學的繼承與發展”為主題召開研討會;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與中國戲劇出版社將聯合出版《焦菊隱戲劇散論》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