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電 余音繞梁的昆曲,身臨其境的口技,魔幻的古彩戲法兒,以及讓人目不暇接的川劇變臉......恰逢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同中國-東盟中心、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外事僑務辦公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16年2月在新加坡和泰國舉辦“北京東盟文化之旅” 活動。
活動于2月11日至18日在新加坡和泰國兩國三地舉辦,由非遺演出、非遺展示和圖片展覽3項內容組成。其中,非遺展演內容包括中國國家級非遺項目口技、古彩戲法、古琴演奏等;非遺手工藝展示包括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分別為內化鼻煙壺、傳拓技藝、傳統藥香制作技藝、北京彩塑、泥塑彩繪臉譜、京派剪紙、北京鬃人、裕氏草編和彩蛋繪制等項目,現場觀眾可以與傳承人進行互動,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圖片展主題為《魅力北京 繽紛西城》,展示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文景觀與現代建筑。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部分非遺傳承人來到活動現場,為外國友人獻上具有濃郁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目和手工技藝。其中有中國第一個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昆曲》。據表演者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邵天帥介紹:“《昆曲》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一直享有‘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美譽,堪稱戲曲表演藝術的典范。希望有機會大家可以來到中國欣賞到全本的昆曲劇目,感受昆曲‘百戲之母’的美譽!”
高山流水覓知音,俞伯牙、鐘子期的故事流傳千古,不僅讓后人每每感嘆知音難尋,更讓觀眾感受到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魅力。
戲法《仙人摘豆》的表演者田學明還現場吆喝起了招收徒弟,體現文化無國界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中國“猴”年,京劇表演《鬧天宮》掀起了整場活動的高潮,引得不少在海外過年的華人掌聲連連。
此次東盟文化之旅活動,還特別安排了傳統文化的展示體驗環節,觀眾們可以親身感受“京味”藥香制作、鼻煙壺內畫、泥塑、剪紙、彩繪臉譜等非遺項目。
主辦方介紹說:“希望通過此類活動,推動北京與新加坡、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國與東盟之間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