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天橋藝術中心 > 行業新聞 > |
|
|
國家大劇院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尋根之旅蓄勢待發進行中 |
|
|
時間:2016.03.18 作者:天橋藝術中心網站管理員 點擊:1765次 |
|
|
以“中國交響記憶”為主題的國家大劇院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即將在2016年4月8日拉開帷幕。日前,12支參與本屆展演的樂團都已在緊鑼密鼓的排練中,一場中國交響樂的“尋根之旅”蓄勢待發。 國家大劇院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34部中國交響樂作品,追溯老一輩藝術家創作足跡。 蕭友梅,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開基創業的一代宗師、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者。1916年,在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留學的蕭友梅受貝多芬“葬禮進行曲”的影響,創作了《哀悼進行曲》。1925年3月,為緬懷孫中山先生逝世,他組織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管弦樂團在北大禮堂演出了這首作品。這次的演奏和他1916年譜寫的總譜有所不同,因為當時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管弦樂團只有16個樂手,蕭友梅根據這個特殊的編制重新進行了編配,為把聲部補足,還加入了鋼琴。 馬思聰,是中國的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演奏家。1937年,日寇的鐵蹄踏上華北大地,他從綏遠民歌中汲取靈感譜寫作了《思鄉曲》,撥動無數中華抗日救亡兒女的心弦。之后,這首作品一直流傳下來,引發了一代代炎黃子孫的深切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不朽經典。 何占豪、陳鋼曾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1958年,他們筆下的《梁祝》讓一雙美麗的蝴蝶飛進了國人心里,這部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1979年的冬天,在南京工作的徐振民無意間走進一片梅園,看到雪花落在清麗梅瓣上,憶起周總理,靈感頓生,從而創作完成了醞釀了三年的心愿——幻想序曲《雪里梅園》。1981年,第一屆全國交響樂作品比賽啟動,在指揮家鄭小瑛的幫助下,《雪里梅園》在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成功演出,徐振民也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優秀獎。 1991年,鮑元愷以膾炙人口的民歌旋律譜寫了管弦樂集《炎黃風情》,24首樂曲地跨東西南北,情及悲愁喜樂,交織成一幅華夏民族的風情長卷。20多年來,《炎黃風情》獲得了全世界華人的共鳴,也引起了西方樂壇的廣泛關注。倫敦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芬蘭西貝柳斯樂團等世界著名樂團,都曾奏響這些以中國傳統民歌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 他們都是開拓了中國交響樂先聲的老一輩作曲家,是堅韌無畏的“拓荒者”。還有黃自、冼星海、賀綠汀、江定仙、林聲翕、李煥之、朱踐耳、茅沅、辛滬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