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天橋藝術中心 > 行業新聞 > |
|
|
話劇《等待戈多》即將上演天橋藝術中心 |
|
|
時間:2016.05.04 作者:天橋藝術中心網站管理員 點擊:1465次 |
|
|
“這么孤寂的一個戲,把傳統戲曲放進去,最感動的竟然是自己。”談到京劇版《等待戈多》,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始人吳興國如此說道。吳興國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史航、龔琳娜和現場觀眾分享了從事戲劇工作的心路歷程。 吳興國改編的京劇《等待戈多》將于5月15日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劇中融合了京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對此他解釋:“不想停留在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時代,更不想停留在寫實主義時期,所以我拼命嘗試,探尋傳統京劇可以走到哪個盡頭。怎么把京劇延續下去,也是我們傳統戲曲人的使命,絕對不要被京劇沒落的現實打敗,而是要讓這門藝術重新站起來。” 話劇《等待戈多》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薩繆爾貝克特的代表作。吳興國介紹,“至少看了6個版本翻譯的《等待戈多》后,我才看懂這個戲在說什么,然后再重新翻譯成劇本,變化較大的是我把劇中的基督變成了佛陀。劇中只有四個人,其中兩位人物‘哭哭’和‘啼啼’是相互認識了50年的流浪漢。”在他看來,這部戲就是在講等待,生命從出生那天開始,每個人都在等待,等待短暫生命的結束,“我演《等待戈多》最大的意義是明白了不要等待,要把握當下。” 吳興國回憶,他查閱了很多關于貝克特的資料,在《等待戈多》中,貝克特有意把劇情、戲劇沖突都拿掉。“沒有故事、沒有劇情,把演員放到舞臺上,要怎么演?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也是沒有限制的表演,試著去演,會創作一些新東西,也可以從我們的傳統中找到一些東西。”吳興國說著,情不自禁地哼起“光陰似水,靜悄悄”的唱詞。他解釋,“這些唱詞都是我編的。劇中兩個人面對孤寂的時候,可以這樣唱起來。” “可不可以先擁抱一下吳老師!”嘉賓龔琳娜現場興奮地擁抱吳興國,講述了自己和吳興國的淵源。“之前在德國慕尼黑,看過吳老師演出的《李爾在此》,他一個人演了十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換行當,又唱又念又表演,當時所有的德國人都看呆了,我一直在流眼淚。當時我感到這就是京劇,沒有丟掉傳統京劇的表演唱腔,但又能讓全世界的人理解、感動。”面對龔琳娜的擁抱,吳興國說:“我最大的驕傲是把戲曲和世界名著相結合,并且受到了肯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