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青春版?
400年前,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創作了堪稱世界文化瑰寶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柳夢梅和杜麗娘跨越生死的至情纏綿至今。

2003年,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與命中結下“牡丹情緣”的著名作家白先勇,攜手文化戲曲精英,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借此把昆曲的青春生命召喚回來。該劇首演即引起轟動,媒體報道稱其讓昆曲觀眾的年紀普降了30歲。
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時全部由年輕演員擔綱演出,滿臺都洋溢著符合原著的青春氣息。這源于白先勇先生獨具一格的創意,他希望用年輕演員的表演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熱愛古老的昆曲藝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幾百場演出中,青年觀眾占了六七成,是一大主力軍,甚至有學生觀眾看后感慨:寧愿醉“死”在《牡丹亭》中,永遠不要醒過來。
然而,青春版并不只是指演員的青春靚麗,在白先勇看來,以為起用了年輕演員就是青春版是一種誤解,《牡丹亭》里的“青春”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第一個,我相信昆曲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它是有很強韌的生命力的,所以我們要把昆曲的青春生命召喚回來,我們做這出戲第一個目的是這個。
第二個,因為《牡丹亭》本身就是歌頌青春、歌頌愛情的、歌頌生命的一部戲。女主角16歲,男主角20歲,做了一場那么美的夢,夢中相會,完全是青春之歌。
我想,年輕人看了可以認同,因為他正在戀愛中,非常的浪漫。中年的觀眾看了可以回憶,因為每個人都有一段。老年人看了以后呢,就是追憶,很遙遠的時候,也青春過。
——白先勇”
引自2007年央視《面對面》欄目采訪

青春版《牡丹亭》好看在哪?
“昆曲無他,得一‘美’字,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這是一種美的綜合藝術。”而融入白先勇對昆曲的熾熱和心血的青春版《牡丹亭》,也能得一“美”字,因為它既保留了傳統昆曲的古典精髓,同時又合乎現代審美的觀念,叫人怎能不為之著迷!
音樂和唱腔上,在保留傳統唱腔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音樂審美,同時加入了大量的幕間音樂和舞蹈音樂,豐富了戲曲本身和音樂的表現力,為觀眾呈現出一席五彩斑斕的視聽盛宴。
服裝設計上,整體色調淡雅,呈現濃郁的中國山水畫風格,傳統蘇繡工藝將古典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具觀賞性,青春版《牡丹亭》更創造性地用服裝來烘托花神出場,傳統的花神拿花舞蹈改用十二個月不同的繡花來表現,讓舞臺的整個氣氛隨花神獨具特色的表演流動起來。
舞臺設計上,以灰色地膠鋪就,配合著古代大家的書法和水墨畫作品景片,恰當留白的“空舞臺”,讓昆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完美融合,藝術感滿滿。
劇情簡介
青春版《牡丹亭》全本
青春版《牡丹亭》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經典品牌。由文化戲曲精英合作打造,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擔任總制作人和藝術總監,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該劇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多項國家大獎,并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冬奧會文化演出、國慶六十周年慶祝演出等眾多有影響力的藝術節慶演出和國家級重要演出,形成了昆曲文化現象。
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湯顯祖原著上,完全繼承原詞,經過精心梳理,以"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為核心的故事。精選二十七折,分為上、中、下三本。全本演出連續3天,每天3小時,足以讓戲迷們流連忘返,沉醉在昆曲美的世界里。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說:“昆曲無他,得一‘美’字,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這是一種美的綜合藝術,是明清時代最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與海內外演出四百多場,演出足跡遍布海內外幾十余座城市。獲得的各大榮譽,更是不勝枚舉。在豆瓣收獲了9.1分超高好評,并讓昆曲觀眾平均年齡普降三十歲!被很多人譽為“此生不可錯過的昆曲演出”。

劇目榮譽:
優秀出口文化服務項目
第十屆中國戲劇節特別榮譽獎
2007-2008年度優秀出口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
第四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入選中宣部、文化部主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0-2011年年度資助劇目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 “重點資助劇目”
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
第五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劇目一等獎”
第五屆江蘇省戲劇節伴奏獎
《牡丹亭》劇組榮立集體一等功
《牡丹亭》劇組榮立集體三等功
蘇州市第七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第四屆蘇州市文學藝術獎
蘇州市戲劇“蘭花獎”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簡介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作為昆曲發源地專業院團,堅持古老的傳統樣式,純正的昆劇風貌。繼“傳”字輩之后,相繼培養“繼、承、弘、揚、振”五代蘇州昆劇人。王芳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第二十四屆上海白玉蘭表演主角獎,沈豐英、俞玖林、周雪峰榮獲梅花獎。十幾年來成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長生殿》、中日版《牡丹亭》《玉簪記》《西施》《爛柯山》《紅娘》《滿床笏》《白兔記》《白羅衫》《白蛇傳》《琵琶記》《義俠記》《十五貫》《釵釧記》等品牌劇目,成為昆劇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在傳承藝術經典的同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煥發了昆曲藝術的時代青春,成就了昆曲文化現象,探索出民族文化傳承的有益道路。
2014年12月列入《蘇州市“十二五”規劃》中確定重點建設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和蘇州市政府實事工程的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新院落成并投入使用。作為蘇州昆曲傳承成果綜合展示場所和演出推廣平臺,集藝術傳承、劇場演出、教育培訓、公益推廣、開放體驗多項功能于一體。
劇院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江蘇省政府集體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江蘇省文化廳集體二等功一次和三等功兩次,蘇州市集體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資助項目
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以支持重點劇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間、搭建演藝服務平臺為主要內容,努力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凝聚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